甘肃新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千年药乡甘肃渭源从背背篓赶集吆喝到全产业
TUhjnbcbe - 2022/10/16 20:14:00

6月中旬,中新网记者走访“千年药乡”甘肃渭源看到,由当地村民王玉兰创办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大厅中,展示着各类中药材切片。 张婧 摄

中新网兰州6月25日电(张婧)二三十斤当归装满一背篓、2块干饼子、1罐山泉水……天未亮就出发,韩生荣步行2个多小时到达集市时,刚巧赶上开市。上世纪80年代,他每天奔波于家和集市两点之间,并乐此不疲。

“当归1斤卖1元多,每天赚二三十元钱。”韩生荣家住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的元古堆村,世代以务农为生,对于这份“稳定收入”,他甚是满意,“背背篓卖药材”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十年。

元古堆村海拔多米,年平均降水量毫米,属高寒阴湿气候,所属地渭源县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尤以白条*参、当归、*芪著名。中药材不仅是当地家家户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村民们防治疾病的原生药材。

图为王玉兰向记者展示企业研发的*参葡萄酒。 张婧摄

现年44岁的村民王玉兰从小跟着父亲,徒步10多公里山路为村民上门看诊。父女俩还经常背起背篓,上山挖药。那些年,王玉兰记住了许多药材种类,通过看、摸、闻、尝等直观方法,还对中药的性状,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质地、断面、气味等特征进行观察,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中医”。

正因为这样的生长环境,在王玉兰看来,“农村一些常见病、慢性病使用道地药材调理,治疗效果上佳。”跟着父亲开过的处方越多,她对中药材的了解就越深,但是,干了一辈子老中医的父亲在她眼里却是个“穷大夫”,“那时候开处方不收钱,一副中药就卖几毛钱。”

后来,到了考大学年纪的王玉兰依旧在志愿填报栏写下“医学”二字,通过读书,她求职到了南方工作,而在高价厚利的终端市场上,王玉兰见到最多的竟是“甘肃中药材”标签的各类精品包装礼盒。“家乡药农们从地头挖出来好药材,却卖不上好价钱,这其中,最大的利润获取方是一环一环抬高价格的倒手商贩们。”

利用回家机会,王玉兰连续7年到田间地头打问乡亲们的药材收成,并作出调研分析报告。她说,导致药农无法获高利的原因不仅是二道贩子,还有药材本身或多或少存在不规范种植和管理等问题,在这个上千年种药的地方,老百姓凭借惯有的传统思维模式,进行粗放式种植……

图为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带上“身份证”的药材溯源信息。 张婧摄

发现问题后,王玉兰于年辞职返回家乡,拿出所有积蓄,并贷款在村子成立了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邀请专家开设“田间课堂”给农户免费培训,从土质检验开始,她都要求标准化种植,并鼓励药农倒茬栽苗,集道地中药材的种植、仓储、购销于一体,尤其利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药乡甘肃渭源从背背篓赶集吆喝到全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