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全方位呈现甘肃省改革开放40年巨大变化,展示近年来甘肃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三农”工作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工作成效,让外界更好地了解甘肃,9月10日,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探寻思路·揭秘甘肃暨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农广看甘肃”大型采访活动正式启动。
9月12日,辽宁广播电视台乡村广播主持人兰子与全国十五家农广的记者团队来到张掖市临泽县,感受戈壁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该村以张掖丹霞大景区开发建设为契机,立足区位优势抓发展,通过“三变”改革激活力,倾力打造“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走出了一条“三变”+乡村旅游的发展新路。
一是盘活资源变资产,激活沉睡资源。将景区内属于村集体的亩土地入股张掖丹霞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用于景区服务设施建设,村集体每年分红37.6万元,用于缴纳全村群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发放60岁以上到龄老人生活补贴;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统一收回景区西入口69亩土地,村集体成立股份公司建设生态停车场和特色商品经营区;将张肃公路以南亩土地流转,发展亩休闲采摘园、亩丹霞花海和其他经济作物1亩,使全村土地资源都变成了不断增值的“活资产”。
二是整合资金变股金,增加资金收益。户农户入股万元成立张掖胜景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修建景区西入口4万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和平方米特色商品经营区,通过统一招标、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方式,年实现分红33.91万元;户农户入股71.5万元成立临泽县丹霞农业观光合作社,参与丹霞景区观光车运营,年合作社获得分红35.81万元;户农户集资万元入股张掖市河西印象文化旅游股份公司;充分征求贫困户意见,将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五万元产业扶贫贷款以入股形式全部投入民俗文化旅游村建设,年78户贫困户共获得分红11.7万元。通过多种方式,全村共有.5万元集体和个人资金变成了股金。
三是引导农民变股东,拓宽增收渠道。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旅游经营开发,改变了过去仅靠农业生产收入为主的单一发展模式,实现了村庄变景区、农舍变旅馆、村民变产业工人,让群众享有了更多红利。全村户农户参加了张掖胜景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户农户参与河西民俗文化村建设,户农户联合成立临泽县丹霞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36户农户参与临泽坤霖农业专业合作社。全村参与四家经营主体入股分红农户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6.1%。
通过实施农村“三变”改革,使南台村的闲置资源得到利用,分散资金得以整合,收入渠道来源不断拓宽,乡村自治体系更加完善,群众从旁观者变成了旅游产业的参与者和经营者,全村参与旅游业发展的农户达户人。
近年来,临泽县按照省市提出的“多采光、少用水、节耕地、新技术、高效益”的发展思路,连续11年出台县委1号文件,整合涉农资金4.5亿元,大力扶持戈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至目前,全县已发展戈壁农业.7亩。建成汪家墩、兴科、红桥等温室葡萄和设施蔬菜示范点29个,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12个,培育了“遇仙桥”“银先葡萄”“荒漠情”等一批戈壁农业优质农产品品牌,为戈壁农产品走向高端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鸿泽农业食用菌工厂的出菇车间,每年天24个车间轮流出菇。张掖是全国最大的玉米育种基地之一,这里的双孢菇充分利用玉米秸秆作用,做到了资源充分利用。
农产品信息监管指挥中心,是依托甘肃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建立的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主要包括生产经营主体、监督管理、门户网站、风险监测、追溯综合管理、实验室管理、信息发布、远程监控、移动监管等九大平台。重点收录经营主体档案、生产档案、投入品管理、农事操作、检验检测、采收包装、储藏运销等七个方面信息,实现农产品生产远程监控,做到质量监管全覆盖、质量信息可查询。按照“带标上市、过程可控、质量可溯”的原则,采取包装标识、产地环境、生产档案、索证索票与溯源相结合的方式,建成农产品质量追溯点28个,实现了农产品质量监管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溯、责任可追究、质量有保障的目标。
记者:兰子
编辑:Melo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