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甘肃省粮食总产量再次突破万吨。这对于深居内陆、降水量分布不均、旱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70%以上的甘肃而言,来之不易。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复耕复垦撂荒地,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甘肃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该省气象部门加强针对性服务,在制种、马铃薯覆膜、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信息发布等方面巧施力,助力陇原大地气象一新。
上下联动业务运行更“娴熟”
年,甘肃省气象部门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将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综合防灾减灾和乡村振兴作为提高气象服务“三农”能力的具体着力点。
甘肃省气象部门在全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扩大气象综合监测范围,制订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方案,成立不同级别气象为农服务地方机构个。随着地方机构的完善,气象服务“三农”工作就有了支点。
甘肃省气象局先后确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考核标准,并以省级为支撑、市级为主体、县级为基础,完成防灾减灾平台山洪数据、政府相关部门及相关责任人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信息员队伍信息等更新备案,初步形成“技术指导自上而下、需求分析自下而上”的全省气象业务服务协同工作机制。
甘肃省气象部门用“机制红利”鼓励全社会参与为农服务——推动各级政府将气象为农服务、气象灾害防御等纳入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成立气象为农服务专家团57个;制订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指导意见,成立市县级相关协会56个。
在农业生产“避害”方面,年,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甘肃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省气象局全面推动气象灾害防御指挥机构常态化运行,组织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防雹保护面积约6万多平方公里;“新舟60”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交付以来,开展增雨作业面积40.2万平方公里;全省出台84个气象灾害防御规划,44个县(区)政府出台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
农业气象风险管理业务逐步走向成熟。甘肃省气象局颁布实施《甘肃省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完成30余项城市规划和重点工程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暴雨洪涝风险普查,研发政策性农业保险风险指数及气象理赔指数。
一系列政策及措施的落地,使甘肃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显著提高,全省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GDP中的占比不断下降。
突出特色专业服务更“解渴”
甘肃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作物为主。甘肃省气象部门重构气象服务格局,重点推进玉米制种和马铃薯覆膜气象服务。
在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张掖市,气象部门建立制种玉米气象示范站,根据当地“基地+农户”生产模式,开展玉米制种综合气象服务指标、监测试验资料分析应用等技术研究,初步形成玉米种子生长发育阶段、关键生产环节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马铃薯覆膜气象服务取得新成效。年区域性伏秋连旱造成环县、会宁县、定西市安定区等地出现旱情,给定西马铃薯丰收带来挑战。气象部门的地膜全覆盖技术,在大垄垄侧播种马铃薯时派上了用场。
“用黑色地膜全覆盖,在大垄垄侧播种马铃薯,既可在干旱时段集雨保墒,又可在雨水多的时候排水降湿。”定西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李巧珍介绍,“种植马铃薯关键要根据当年气候年型选择适宜的品种熟性,土壤也不能过湿,播种当天温度要避开30℃以上的高温时段,还要避开终霜和初霜时间。”
这样的精细化播种方案,助推定西马铃薯亩均增产93公斤,年增收约6.2亿元。
甘肃省气象部门集中优势开发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蔬果大棚管理“神器”,解决了日光温室普遍存在的结构简单、管理粗放、技术措施不到位、浪费劳动力等问题。
“只要棚里温度超过蔬菜品种生长的最高温度值,手机就会报警,我不管在哪里,一按键,大棚的帘子就升起来了。”蔬菜种植大户杜巨忠深有体会。
甘肃省气象部门还重点围绕精细种植区划、果业灾害防御、农业灾害保险、气候品质认证等方面,研发果业气象大数据平台,实现实况监测、灾害预警、影响评估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服务。
未来,甘肃省气象部门将继续积极探索瓜菜、花卉、制种业气象服务,主动融入具有甘肃特色的“戈壁生态农业”“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发展,助力“厚道甘肃、地道甘味”影响力提升。
(作者:于仕琪倪永强责任编辑:刘淑乔)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