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论是谋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还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都是“压舱石”,需答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近年来,国家正举全国之力,号召大力发展农业。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莘莘学子在毕业后返乡从事农业工作,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其中有很多人仅仅因为情怀就从事了农业,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在啄美玉米集团董事长杨天龙看来,做农业需要情怀,但是不应该只依靠情怀。有情怀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农业创业本身是一种商业活动,回到从事的行业本身,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执着:从斤小麦开始
阿德勒曾指出,童年对于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定位有着重要影响。正是童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成长经历,让“农业之子”杨天龙开启了执着的农业梦。
年,杨天龙出生在甘肃省一个农民家庭。6岁开始,母亲就带着杨天龙上山去山地拔麦子,那时一亩山地小麦产量只有斤,而别人家水地亩产量却是七八百斤。
上世纪90年代初,杨天龙11岁那年,家里种蔬菜,平时就卖几分钱一毛钱一斤的甘蓝,有一次,一位往香港发货的老板来收家里种的甘蓝,一斤甘蓝出价3毛钱,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价位。但老板告诉杨天龙甘蓝拿到香港卖,要卖到2块多钱一斤。
同样的经历,选择同种类的植物,为什么收益会有这么大的不同?小小的杨天龙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后来他暗下决心,以后他也要去做农业,让父母辛苦一年的时候家里能有更多的收入。
然而,杨天龙的农业梦并非一帆风顺。年,他虽顺利考入一所高校,到学校却发现自己选择的课程和所理解的农业课程无关。于是他倔强地选择退学,复读一年后才如愿考入中国农业大学种子工程与科学专业。“在大学里,一天也没想过怎么找工作,就想着一亩地怎么能产出斤的麦子、收入上万元,靠双手带动老家致富。”当时,他的父母在地里一年忙到头,每亩地收入不过数百元。
杨天龙考察美国最大生菜生产公司种植农场
年寒假,杨天龙带着一些农业种子回家试种。靠着一股韧劲,斤重的他扛起多斤重的两大包种子一路站票站回了家。“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找到好产品改变家乡的种植结构,给父母增加些收入。”在这两大包众多品种的种子里,有一种不同于常见玉米品种的种子,看起来干瘪不饱满,是农大的教授经过十多年选育的新品种玉米。来年玉米成熟后,杨天龙惊喜地发现,玉米皮薄、质脆,像水果一样香甜,生咬一口,清香的汁液溢满齿颊。拿到市场上试卖,竟然一售而空。水果玉米的成功,更加坚定了杨天龙的创业梦。年,杨天龙毅然回到甘肃老家创业,一股脑扎进水果玉米的种植。
“要想成就一件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种玉米只是梦想启航的一小步。”杨天龙说,他最想完成的是打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农业航母企业。目前中国的农业相较于发达国家仍很落后,帮助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才是他的梦想。
进入杨天龙公司的大门,一回头,就能赫然看到四个大字:精农报国。这也是他们终极梦想的浓缩。不过杨天龙也强调,做农业只靠情怀还不够。有情怀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农业创业本身是一种商业活动,回到从事的行业本身,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
坚守:解剖麻雀以小识大
每个人就像是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植物,有着自己成长的独特轨迹。从小与土地生活在一起的杨天龙,农业伴随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光。
创业做农业,为何选择种水果玉米?用杨天龙的话说,当时回乡种过西红柿、西葫芦、南瓜、小麦。最后选择水果玉米种植,是因为水果玉米育种难度比老玉米大、比其他种类都大。
在杨天龙看来,把水果玉米一项做透,就是把农业做透,掌握了水果玉米全产业链这个高维度的事情,再做其他品类农产品就是“降维打击”。在他看来,要像解剖麻雀一样把水果玉米种植的全产业链研究清楚。解剖麻雀的方法就是唯物辩证的方法,麻雀虽小,却能够反映大问题。
“窥一斑而知全豹”,正是从这“一斑”,进而认识到事物的全体。杨天龙认为,当做完一个小品类的全产业链,就可以用实战经验解决未来大农业的问题。正是因为对水果玉米的深入研究,通过科学种植,让杨天龙的水果玉米在提高产量的同时还能降低成本。
原来一亩地投入元,通过技术将成本压缩30%左右。团队还一起自行研发生产工具,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节省成本。说到他们自己品种的水果玉米,杨天龙很兴奋。“团队积极地和农业高校教授团队合作,做了大量基础数据研究,比如采集玉米不同阶段不同部位的数据,研究每一株玉米在生育期中每天消耗多少水、多少元素,样本被采集、烘干、做成分鉴定。当掌握了这些基础数据后,就能研发出适用于自家玉米品种不同生育期的肥料。”
“原来都是买市面上的成品。随着研发团队的成熟,就会投入百万元进行研发。”不过在杨天龙看来,做配方肥也能降本增效,同时自行研发还可以精准估算出需要哪些微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需要多少,啥时候需要。如此按需配比,也提高了玉米的营养价值。
“种水果玉米的很多,比我们有资金、有资源的更多。”在杨天龙看来,做商业就是田忌赛马,在整体资源劣势的情况下如果能创造出局部优势,就有机会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
“种水果玉米像我们研发投入这么多的几乎没有,我们的玉米香甜多汁,现在市面上仍有很多采购商很难买到我们的水果玉米。”问起年的目标,杨天龙说啄美玉米公司的目标是4亿元。
经过十余年的摸爬滚打,杨天龙和他的团队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玉米推广模式:公司为农户、合作社提供指定的种子、农药及用量、化肥及用量,甚至是金融、运输、包装、打品牌一条龙的全套服务。这样一方面降低了农户种植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假种子、假农资、缺乏资金、滞销等风险,另一方面又从玉米种植的源头上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
但创业总是伴随着艰辛和曲折。尤其是创业最初的那段时光,除了种子和技术,他几乎一无所有,没有资金、没有经验,甚至连公司怎么注册都不知道。不过,他有一样最宝贵的财富——执着。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农户不愿意种,就挨家挨户做工作。起初村民并不信任他,认为一个毛头小子做不成什么大事。后来杨天龙的执着打动了村民成立合作社,并说服他们种植水果玉米。
凭着执着,几次由于缺乏经验导致的亏损都没有将他打倒,用了3年时间他自主设计出玉米加工生产线。如今,杨天龙的水果玉米从育种到加工到销售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全产业链系统。
杨天龙的玉米公司,位于甘肃的几十个种植基地,分布在多个市县,各基地农忙时用工在上百人,一个万亩基地就能带来万元的务工收入。
“唯有坚守匠心,才能创造奇迹。”杨天龙说,农业高度复杂,要有知识背景、会选择品种、会看土地性质,懂田间管理、懂得农业机械使用、仓储、运输、深加工,还得懂得销售、渠道、售后。在进入农业领域后,自己也被逼成了全能选手。
创新:供需之间谋“变”
凭着执着与坚守,杨天龙的公司进入了平稳期,但杨天龙并不满足于此。在他看来,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加强创新力才能提高农业竞争力。
农业竞争与其说是产品间的竞争,不如说是集品种、生产、加工、储运等生产各环节的产业体系的竞争。他认为,要着眼于整个产业链增强创新能力,围绕农业标准化和绿色化生产,设施农业、精细农业和品牌农业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等方面进行创新。
如何做好品牌建设?在杨天龙看来,首先就要做到文化创新。农产品所包含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特色可帮助其建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品牌的故事和情怀的传达是互联网时代塑造品牌形象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在互联网上为品牌做更多传播,杨天龙团队开始深耕社群营销,集团自主打造的IP有十多个,粉丝多万,视频最高播放量达1.6亿次。如今,在抖音种草、社群精准投放已成为啄美玉米线上营销的常规打法。通过设置用户标签进行消费管理、定向投放个性化优惠券等方式,其产品复购率不断提升。
“营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让产品能适应客户需求并实现自我销售。”杨天龙认为,产品不仅是满足客户需求的物理载体,也是有灵魂、有格调、有特定价值取向、有持久生命力的有机体。
在做好品牌的同时,杨天龙还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