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0/26 17:47:00
在甘肃陇南市文县范坝镇白皂村的深山里,虽然行车的路已修建了些,但在深山里劳作时,培育天麻所需的木材等农资进山林,仍得他们徒步背着去。 闫姣 摄中新网兰州3月24日电(闫姣艾庆龙)甘肃陇南传说一句顺口溜,来形容当地管辖县区的山势:礼县的山,是躺着的;武都的山,是坐着的;文县的山,是站着的。可见,文县的山更高更陡。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三月下旬走访文县范坝镇,一探传说中长期与世隔绝的山村,果然,村民调侃自己祖辈曾长期生活在这“聋山”里。那是因为,早年间,这里是大山深处,路不多,人们甚少外出,很多人几乎不与外界往来。山里的农民在林中平整“斜地陡坡”,种植中药材。 闫姣摄地处高山之上的白皂村,是范坝管辖的其中一个贫困村,也是一个变化的缩影。从山脚到村子,要耗时半个多小时。山虽陡峭,但通往村子的路都已硬化,得经过多个大小弯道。因村民居住分散,路的分支多,不小心很可能迷路。此时正值春耕,村民分工劳作,栽种最后一批天麻。男人们沿着羊肠小道,将所需木头等农资,从村子运送至山林,女人们在陡坡上挖土平地,铺木材和菌种。图为文县白皂村“育药人”手工播撒天麻种子。 闫姣摄山上多为坡地,可耕地少。在白皂村的范清山看来,过去的村子是一个“最差的地方”。多雨、潮湿,玉米、*豆等主要农作物经常发霉,老百姓“靠天吃饭”。而且山路崎岖,去镇子赶集,徒步往返要一天,雨雪天路更湿滑、泥泞,“根本出不了门”。范清山今年50岁,祖辈都是农民,十多岁时,为改变家庭贫穷的现状,他去山林“淘金”挖中药材,然后拿到集市上卖。因为少与外界往来,未能掌握买卖价格,一般直接由小贩说了算,1斤就卖1块钱。年以来,村里先后通了水泥路,成立中药材合作社,掌握了商品流通信息,打通了销路,这里的“斜坡陡地”变成了“聚宝盆”。范清山说,去年仅中药材一项,就挣了近2万元。“以后人均挣2万才好呢!”他笑着说出自己的期待。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策,甘肃陇南深山区的水泥路渐渐多了,也才得以和外界多了交流。图为航拍文县境内弯弯曲曲的山路。 李亚龙摄临近的王家村村民田福安,听说白皂村的“致富经”后,专程来流转了3亩土地,也开始种植天麻。“这里原生态无污染,药商们喜欢。且天麻效益好,可以带动致富。”他说。范坝镇镇长张侠明接受采访时称,这里森林资源丰富,经专家鉴定,气候、土壤均适合种植天麻。“但推广之初遇到很大阻碍。”他坦言,刚开始老百姓接受度不高,干部只能一一劝说,“现在借助文县‘背出大山’的品牌,天麻销路很好,甚至和韩国一家公司也签订了意向协议”。“这几年镇子发生了很大变化。”该镇*委书记毛鹏认为,一方面是干部和居民越来越扎实苦干,另一方面是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他说,自国家实施精准扶贫后,来了很多项目、资金、人脉,偏远山区的小乡镇由此得到了外界的